领取全套备考资料
深化高考改革,就是树立“成功并不等同于考高分”的意识,而让年轻人认识自我、激发才能,让人才选拔和办学观念转向“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又逢高考季。
每年,临近高考的日子里,举凡有应届考生的家庭,都会不自觉地有某种“山雨欲来风满楼”式的凝重和紧张:父母们费尽心思准备“营养餐”“考前菜单”;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睡眠,恨不能踮着脚尖走路、压低嗓门说话;孩子表情举止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会引来悬揣、担心和小心翼翼的试探……
不仅如此,备战高考时的种种“壮观”场景也越来越多。从一些中学迎考动员会上“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的大楼”之类口号,到一些学校出动巴士车队大送考的盛况,还有焚纸插香、拜庙求佛等新闻……背后折射了一种焦虑的社会心态。
紧张,很大程度上因为许多人依然相信,它的后果是“不可承受之重”,能够让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就此一锤定音。纵然一直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也有众多没有耀眼学历的成功榜样,但毋庸讳言,抱着“考不上个好大学,还有啥出路”心理的,不在少数。
从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整整30年过去,中国的大学和大学招生人数翻了几番,围绕着高考和高校办学进行的改革做了不少,其间的进步与艰难,令人五味杂陈。继近20年前的大学扩招后,今天的高考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滋生腐败的加分政策被大幅度削除,自主招生少了各种“联考”并放在了高考后进行,上海等地将取消高校一、二本之分,高职高专招生辟新径,异地高考已松动……虽然更多改革要在随后的二三年间渐次展开,但“变”已是不争之义。
而这一轮深化教育改革的要义,更在于改变延续了多年的高校办学评价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从“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评价体系之变,让每一所大学、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次一级、更次一级的“清华北大”,更不是让全中国的孩子都因为一两个“别人家孩子”而失了自信、快乐,失了向上的机会与勇气。
已经发布5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擘画的蓝图中,关键内容之一,正是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这意味着,政府将不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高校,然后将财政经费按照排名由多到少逐次分配;地方可以不再为了集成指标、追求“办学GDP”而把那些富有历史底蕴和个性的小学院硬性兼并掉。深化高考改革,就是希望树立“成功并不等同于考高分”意识,而让年轻人认识自我、激发才能;就是要让整个社会的人才选拔和办学观念,逐渐转向“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对教育公平,应该有更开放的理解:不只是让更多平民子弟有机会上名校,更要让他们有更多道路走向成才、通向成功,让他们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做最好的自己”。只有当我们的大学和学生都有了这样的共识和定力,学习不再是分分计较的苦刑,高考会不止成就一两个“状元”而有更多赢家,深化教育改革才算成功,创新型国家才有望创建。这样,我们定会共赢。
桂老师
15921932258
李老师
13585512509
刘老师
17717222736
汪老师
13391256779
王老师
13585512605
周老师
19916744766
吴老师
18001770796
于老师
19946127488
樊老师
18917874588
陈老师
18117127207
童老师
18321250548
张老师
18017809371
廖老师
17701706182
陈老师
13918156994
周老师
15000167376
小小老师
18917193646
章老师
18016289781
宁老师
19946094266
张老师
18049795126